“雞司令”和他的“黑色”事業(yè)
——渭南鎮(zhèn)西湖灣村見聞(二)
梅 果

小寒過后天氣驟然變冷,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擔心起老董的烏雞:“背井離鄉(xiāng)”落戶西湖灣村的這些烏雞,能平穩(wěn)渡過寒冷的冬天嗎?
陰沉了好幾天,早上起來天空終于舞起了雪花,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純凈通靈,輕盈曼妙,隨性而又歡快……但我卻被隱約的擔憂攪擾得心緒不寧,山高路遠,幾次西湖灣看烏雞之后,老公都不愿再陪我前往,但還是抵不住我雪天上山的熱情,只能隨同前往。
地上落了厚厚的一層雪,車轍碾壓后路面很滑,在皇城路口等了好久也不見公交車,只好與人拼了私營黑面的。車轱轆綁了防滑鏈,咯噔咯噔的鐵鏈聲不停地敲打我緊繃著的神經(jīng),只感到平素十幾分鐘的車程,忽然間變得那么慢長……
終于平安到達,西湖灣的山門映入了我的眼簾。四周萬籟俱寂,白雪茫茫,天地一色。幾近中午,通往村子的路上不見行人,皚皚的積雪純凈透亮,反射出的白光耀眼刺目。踩著厚厚的雪,迎著飛舞的雪花,走了約莫半個小時后,就聽見烏雞的叫聲了。繼續(xù)往前走,遠遠就看見晶瑩潔白的雪地上,一群一群的烏雞扯著嗓子歡叫奔跑,咕咕咕,喔喔喔,此起彼伏,響亮而自帶節(jié)奏。四周素白,山野沉寂,天地之間仿佛就這么一群黑色的精靈活靈活現(xiàn),攪動著村莊寂靜的冬天!

老董穿梭在烏雞群里,撒一把食下去,一群烏雞就隨著他拋下食的地方狂跑,你爭我搶,任性而又瘋狂,還不時飛到樹上,動武打斗,爭搶地盤。“雞司令”老董,帶領(lǐng)著他的“黑部下”,在明凈的蒼穹下,在朔雪的寒冬里,開創(chuàng)著他的“黑色”事業(yè)!

天氣很冷,我還是被眼前的場景感染,從心到身仿佛有一股暖流在涌動:老董的烏雞在瘋長!老董的事業(yè)在茁壯!老董的烏雞正在成為西湖灣冬天里的一道風景……
老董的烏雞事業(yè)開始于2017年的4月。
老董說:是政府對農(nóng)村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帶給他致富的路子。這些年,農(nóng)村年輕力壯的有生力量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里老弱病殘者居多。老董的兒子也在蘇州打工,兩個小孫子大的不滿三歲,小的周歲剛過,正是纏人費勁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所以無法脫身只能守在家門口。他當武警時干過水電,在村子附近干一些建筑小包活,日子也過的不錯。
之所以瞄上烏雞,老董說這和工作組長兼西湖灣村第一書記的齊建榮有關(guān)。老齊一心尋找能快速帶給鄉(xiāng)親們致富的好項目,當他在網(wǎng)上看到外地養(yǎng)烏雞的事,就想到了勤快麻利又頗有眼光的老董。村里幾個人多次碰頭合計,老董也覺得不錯,可以先行試養(yǎng),投資不大,一兩個人就能干起來,有現(xiàn)成的空置地,關(guān)鍵是政府給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就這樣,老齊就領(lǐng)人踏上了買烏雞苗的南行之路……
萬事開頭難!許多事情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雞苗買回來后,天氣還忽冷忽熱,也沒有雞舍,上千只小雞仔只能養(yǎng)在熱炕上,屋子里架著爐子,人呆著直冒汗,但出殼不久的雞仔還是冷,抱團取暖時擁擠踩踏,個把月下來死傷一大半。損失歸損失,存活下來的302只烏雞,還是點燃了老董養(yǎng)烏雞的信心。
這期間雞舍蓋起來了,雞棚搭建好了,給雞專用的熱炕也盤好了,初具規(guī)模的雞廠在西湖灣村東頭的羅雀灣落成了。
時隔月余后老董他們二次購雞苗買種蛋,又買了孵化機。在飼養(yǎng)烏雞的過程中,老董他們也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學會打疫苗:雞翅刺種,皮下肌肉注射,水融飲藥以及雞棚消毒,等等一整套科學養(yǎng)殖方法,使烏雞的成活率越來越高!老董也成了當之無愧的“雞司令”!
大半年下來,目前已達到三千只左右的養(yǎng)殖數(shù)量。
開弓沒有回頭箭。投身到烏雞事業(yè)中以來,老董就把自己的生活和烏雞融化成了一體。從春暖花開到盛夏酷暑再到凜凜寒冬,一百多個夜晚,他是伴著烏雞度過的,晚上一個人呆在死一般靜寂的山野,烏雞在夢鄉(xiāng),他一顆懸著的心卻從來沒踏實過:晚上只要有個風吹草動,他就得披衣去雞棚,有時一晚起來好幾次。有一段時間,每到半夜雞舍總是動靜很大,不時有烏雞被咬傷咬死,老董守候了好幾晚,費了好大勁,最后逮住一只禍害烏雞的野貍貓,才讓烏雞有了安穩(wěn)安全的夜晚。
談及此,西湖灣村的主任韓恒通很動情地對筆者說,把老董一個人放在雞廠,晚上真是很不放心,所以有時也過去和老董喝兩盅,說說話……
的確,任何一項事業(yè),沒有艱辛的付出,又哪有豐厚的回報呢!

為了他的“黑色”事業(yè),老董把家里的事都撂荒了:桃子熟了顧不上摘,櫻桃紅了顧不上釆;家里的院墻、廁所,十月份開始就動工修建,本來十天半月完工的事,結(jié)果至今還沒徹底弄好。
烏雞成了他心中最大的事。
去年七月份一次下突下暴雨,從沒經(jīng)歷過雨的烏雞仿佛嚇傻了,不知道躲,沒頭沒腦地在雨里亂竄,見些情景老董想都沒想沖進雨里,老鷹捕小雞一般,又是揣又是抱,如此來來回回,才成功將這些笨小雞弄回雞舍。
談及此次經(jīng)歷,老董笑著說,經(jīng)歷這次風雨,烏雞也成長了,再后來只要刮風下雨,它們都跑得快的很,不用人趕自個就躲起來了!
提到未來,老董說雞廠正準備擴建,面積要擴大,雞舍、雞籠、雞棚都要完善;還在聯(lián)系相關(guān)部門建雞糞環(huán)保池;春節(jié)過后天暖和了要再蜉一批雞苗,還要種些苜蓿給烏雞當美食。老董還告訴我,為了減少烏雞之間的相互蠶食,他還給烏雞訂購了一批眼鏡。我不知道是個啥樣的玩意兒,但老董對烏雞的用心見一斑……

微信圈的一位朋友說,是我讓西湖灣的烏雞從默默無聞走到了前臺。其實我覺得這都是緣份,自打我第一次誤打誤撞走進西湖灣,自打“烏雞正在變鳳凰——西湖灣見聞一”發(fā)布后,我和西湖灣就有了不解之緣,我在朋友圈、在有關(guān)人員面前不遺余力地推介。微信圈的許多朋友也像我一樣,關(guān)注關(guān)心甚至前往西湖灣了解考察,并持續(xù)分享、轉(zhuǎn)載我寫的西湖灣的文章及帖子,諫言獻策,熱心支持農(nóng)村脫貧致富項目,濃濃善舉,滿滿的正能量,令人起敬!
是的,市長,縣長都在為自己家鄉(xiāng)的農(nóng)產(chǎn)品代言,我們?yōu)槭裁床荒転榧亦l(xiāng)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盡一份力呢?
在即將給本文劃上句號之際,筆者還是要呼吁,西湖灣的烏雞是地道的環(huán)保雞,散養(yǎng)雞,口感好營養(yǎng)價值高,是一個有發(fā)展前景的朝陽產(chǎn)業(yè),希望有更多的人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這個剛剛起步的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用心呵護,共同助推它不斷成長壯大,使它成為西湖灣村脫貧致富的拳頭產(chǎn)品!
(梅果,曾是一名檢察官、法官。工作之余,喜歡與文學為伍,時有作品見諸于報刋。近年來,文章主要轉(zhuǎn)向于散文隨筆及散文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