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南第一名觀----玉泉觀

玉泉觀位于城北天靖山麓,臨澗跨橋,殿宇宏偉,村壑秀美,古雅清幽,是天水市的道教勝地之一,并以“玉泉仙洞”的美譽名列古秦州八景之一。
玉泉觀約建于唐代早期,時稱“北山觀”,宋初稱“天慶觀”,宋仁宗時稱“玉泉觀”。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處機的徒裔、山西介休人梁志通云游至秦州,愛天靖山之幽靜,遂幽居修道,終功成于此。觀宇經(jīng)元、明、清各代的擴建修復(fù),如今成為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
玉泉觀坐北向南,從中軸線起,自下而上有通仙橋、天門牌樓、太陽廟、青龍白虎殿、人間天上牌樓、玉皇閣、“第一山”牌樓、三清殿等建筑。兩側(cè)及外圍有雷祖殿、三官殿、李杜祠、倉圣宮、真武殿、文昌殿、北斗臺、玉泉亭、選勝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樓、詩碑廊等。其中最雄偉壯麗的是玉皇殿、三清殿、選勝宮等建筑。

圖為53級臺階

“人間天上”牌樓后,就是玉皇大殿。玉泉殿是玉泉觀現(xiàn)存的明代建筑群中最宏偉的古建筑,坐落在五十三級臺階上,意清乾隆五十三重建。大殿坐落在2米多高的臺基上,前為抱廈,抱廈后為玉皇殿,大殿綠瓦蓋頂,正脊飾樓閣亭,殿內(nèi)黃絲絨遮起大龕,塑有玉皇大帝像,兩壁有彩繪三十二天朝玉帝巨幅壁畫。殿門正中有蘭底金字大匾“沖虛無象”和黑底金字對聯(lián),聯(lián)曰:
金闕重開百二關(guān)河歸隴上;
銅駝無恙九天日月護西秦。
倉圣宮前有一六角攢尖頂小亭覆蓋的玉泉水井,相傳為漢代鐵馬大仙盧真人所挖,元代梁真人洗目疾之處,故有“明眼泉”之稱。

三清殿
從玉皇殿上行至“第一山”,入內(nèi)北有三清殿。元代稱老君殿,明嘉靖年間起祀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遂更名為三清殿。殿首有聯(lián)曰:
瑤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玉清參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玉皇殿向西經(jīng)蒼圣殿和玉泉亭,西面為盧真人、馬真人、梁真人三神仙洞,洞上有著名道士張三豐“跡駐黃鶴”手跡。懸崖處有千年老柏覆頂,根部出露,翠綠蔽日,雖在盛夏,也覺清涼爽人,崖頂露根古柏,根露交織如發(fā)辮,俗稱辮柏,實為玉泉觀一奇觀。沿洞過碑廊有一選勝亭,舊題為“山亭選勝”,四周為廊柱撐頂,圍以勾欄。亭內(nèi)藏有元世祖褒封致詞四面碑,至為珍貴。游人多于此駐足坐瞰全城,山川市貌一覽無遺。
玉泉觀還供奉著眾多的歷史名人,五祖七真、藥王、蒼頡、魯班、關(guān)公、天、地、水三官,李白、杜甫、諸葛亮、托公(托剛烈)、周公(周開錫)等。使玉泉有了仙隱的神秘與幽邃。
玉泉觀內(nèi)有許多元明清各代的石碑,現(xiàn)存大小40多方。依崖建碑廊9間,石碑鑲嵌在碑檐下面。其中有梁志通至元三十年詩碑和明嘉靖年間勒刻趙孟 fu 書唐宋人詩碑四方。這些碣碑是玉泉觀的重要文物之一,特別是趙孟fu 的詩碣更是難得的珍品。
近年來,秦州區(qū)委、區(qū)政府為進一步加快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推動“三產(chǎn)富區(qū)”戰(zhàn)略的實施,對玉泉觀景區(qū)進行全面規(guī)劃。通過市場化運作,多方籌資,建成玉泉觀山門區(qū)仿古街及兩側(cè)建筑、玉泉觀小廣場一處,完成了玉泉觀新廟區(qū)周、托二公祠、天靖樓等古建筑群的維修。2003年7月玉泉觀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3A級景區(qū)。
玉泉觀殿宇樓閣,鱗次櫛化,碑石志古,古柏懸澗,既有園林情趣,又深含古文化底蘊,是隴上名觀和重點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