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詮釋信念
——追記人民的好縣長柴生芳
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8月14日,臨洮縣委副書記、縣長柴生芳和平時一樣,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
8時05分,到辦公室上班;8時10分,聽取有關部門工作匯報;8時50分,調研引洮工程有關情況;14時30分,參加引洮工程座談會;16時30分,到縣文化中心,主持全縣捐資助學表彰暨資助優(yōu)秀貧困學生大會;17時30分,檢查縣城北大街改造工程進展情況;18時,實地查看城區(qū)東大街、南大街、公園路、新街等明年待建道路情況;18時30分,參加公務接待;19時30分,主持召開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了22大項53小項工作,會議一直持續(xù)到次日凌晨1時30分。
忙碌了17個多小時后,疲憊的他在辦公室和衣而睡。
這一睡,他再也沒醒來。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誘發(fā)心源性猝死,剛剛45歲的柴生芳,永遠離開了我們。
消息不脛而走。8月18日,他的遺體送到定西市火化。臨洮縣城,萬人空巷。十里長街,站滿了送行的人們。數萬名干部、工人、農民、學生……從四面八方趕來,從千家萬戶趕來,與他作最后的告別。
8月29日,中共甘肅省委決定,追授柴生芳為“全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學習他恪守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質,強化心系群眾、一心為民的宗旨意識,堅持勤奮敬業(yè)、無私奉獻的職業(yè)操守,弘揚求真務實、敢于擔當的實干精神,秉承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優(yōu)良作風……
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人們將永遠銘記在心里。
也許,歲月會模糊影像,但有這樣一種精神,人們將永遠珍藏在心中。
信 念
——“我要回到甘肅,改變家鄉(xiāng)的貧困面貌”
“甘肅的資源比日本都豐富�?晌覐男W念到博士,從中國讀到外國,就數甘肅最窮。畢業(yè)后,我要回到那里,改變家鄉(xiāng)的貧困面貌�!�2001年,在日本留學的柴生芳,不止一次這樣動情地對友人說過。
家鄉(xiāng),祖國,在柴生芳心中,還有什么比這些更重!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于慶陽市寧縣南義鄉(xiāng)北莊村一個貧寒農家。
家中十來口人,全靠20多畝旱地度日。讀書,是出路和希望。父母省吃儉用,供他們兄弟六人上學。
排行老五的柴生芳讀書很爭氣。上小學時,照明的煤油每月供應少得可憐,他總會趁父母睡著時,偷偷地將煤油燈點著看書。
在寧縣二中讀高中時,他每周要回家一趟,往返20公里,帶上6個大鍋盔和一點咸菜,當作6天的伙食。每頓飯,就是將饃饃用開水一泡。夏天,有點餿了,亦是如此。
1986年,考上大學那年的暑假,為湊學費,他還拉著架子車在縣城賣過西瓜。
但他心里美滋滋的。天資聰穎,又刻苦好學,他以慶陽地區(qū)文科狀元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考古系。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北大的光榮傳統(tǒng)激勵著他;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北大人濃郁的家國情懷感染著他。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柴生芳在孜孜求學的同時,也關心著國家、關心著世界。他積極參加各類學生社團,從事多種志愿服務,自覺將風華人生匯入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
青年時代的教育與自我塑造,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個性培養(yǎng)至關重要。北大的經歷,給柴生芳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人生烙印。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圩�,將“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種子深深地種在了心里。
“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北大的優(yōu)良學風也植入了柴生芳的腦中。畢業(yè)后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6年時間里,他迅速成為業(yè)務骨干,參與了不少重要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
敦煌懸泉置遺址搶救發(fā)掘期間,柴生芳在戈壁灘一干就是兩年。住的是沒門沒窗的簡易房,吃的是洋芋白菜,喝的是當地人都不喝的咸水。就是這一次發(fā)掘中,他們發(fā)現了第一張西晉紙質文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受大學同學影響,1997年,柴生芳停薪留職,東渡扶桑,自費到久負盛名的日本神戶大學留學,投入著名敦煌學家百橋明穗先生門下。
從一句日語都不會講的預科生,到先后取得藝術史學碩士和文化結構學博士學位,柴生芳僅僅用了5年時間。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3到7年時間,而他僅僅用了2年。一提起這位才華橫溢的中國學生,百橋明穗先生就贊不絕口。
異國他鄉(xiāng),柴生芳的手頭極為拮據。他干過搬家工、洗碗工、清潔工、超市收銀員,做過漢語家教、兼職講師、研究助手等。但是,不論生活如何艱辛,他都以一名“中國人”為榮。
日本右翼分子否認南京大屠殺,柴生芳組織留學生冒雨集會,進行強烈抗議。
長江流域大水災、臺灣地區(qū)大地震,柴生芳都在第一時間,組織了募捐活動。
他還發(fā)起成立了以“敦煌·絲綢之路的伙伴們”命名的日本國際綠化組織企劃委員會,倡議“向甘肅獻一棵樹”。
神戶市兵庫留學生會館里,中國留學生大約占三分之一,是個很大的群落,但往往被會館的管理人員小看。一次,會館的管理人員說了句“中國人臟”,柴生芳就怒氣沖沖上去質問:“誰臟就誰臟,不能說中國人!”并發(fā)出警告,“再這樣,我就去告你�!笔潞�,會館一名副館長出面向他道了歉。
緣于極大的愛國熱情和杰出的組織能力,柴生芳被推選為神戶地區(qū)中國留學生會會長、全日本中國留學生學友會理事,同時當選為神戶地區(qū)華僑總會理事。以留學生身份進入華僑總會當理事,柴生芳是唯一的一個。
為祖國的強大出力流汗,柴生芳的心里,放不下祖國,更放不下家鄉(xiāng)�!案拭C窮,關鍵是缺技術、缺人才,我愿把自己全部的本事使出來,讓家鄉(xiāng)用得上�!碑厴I(yè)前夕,他對友人說。
這是心跡的表白,也是追求的方向。
留學結束后,他婉言謝絕了神戶大學的盛情挽留,毫不猶豫地啟程回國。
“留洋博士”的光環(huán),學富五車的才華,讓上海、江蘇、香港、澳門等地的大學、企業(yè)紛紛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但他還是不改初衷。
“以天下為己任,是一條無比艱苦卻無比光輝的道路。”他在日記中寫道。
2002年10月,柴生芳躊躇滿志,回到甘肅。
使 命
——“出門招商,回家下鄉(xiāng)”
他被分配到了甘肅省委辦公廳政策研究室調研處工作。
調研處的主要職責是為省委有關領導和辦公廳領導起草各種文稿,寫稿任務十分繁重,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交稿時間催得很緊,通宵達旦幾成常態(tài)。
為盡快適應角色轉換,柴生芳如饑似渴地向領導學,向書本學,向同事學,向實踐學。一有空,他就趴在辦公桌上用筆記本摘抄筆記。大家加班散去或逢周末節(jié)假,他還待在辦公室里閱讀鉆研。
柴生芳還經常主動承擔任務。2004年國慶長假,7天時間他都沒有休息,在辦公室編寫《甘肅經濟社會發(fā)展問題研究報告》。2005年除夕前夜,他主動加班起草一份緊急報告,熬了一個通宵,第二天才回老家過年。
由于表現出色,2004年6月,柴生芳實現了多年的夙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個有著愛國情懷和富民夢想的青年,加入到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那種個人微薄力量匯入磅礴洪流、找到更為廣闊平臺的感覺,讓柴生芳感到極為興奮和幸福。
在對改革、發(fā)展等一系列問題深入了解后,柴生芳對省情、國情有了全新的認識。他認為,“郡縣治,天下安”,同樣適于當代中國�?h一級治理在國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h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
到基層去!2006年4月,柴生芳向組織主動請纓,離開省委辦公廳,到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定西市工作。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本世紀初,甘肅這片貧瘠的黃土地,終于結束了“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但是,怎樣讓這里的老百姓盡快富裕起來,依舊是一道難題。
柴生芳深知定西生活的艱苦,也并非不知道遠離新婚不久的妻子意味著什么。但他更清楚地知道,投身這里的扶貧開發(fā),讓自己實現理想抱負有了更加直接而廣闊的空間。
他施展才華、大展拳腳的時刻到了!在定西,柴生芳一干就是8年。他先是到隴西縣任正縣級的副縣長。3年后,又輾轉任安定區(qū)委常委、副區(qū)長。2011年9月,他赴臨洮縣,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2013年9月,柴生芳任臨洮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同年12月當選為臨洮縣縣長。
無論是在隴西,還是在安定,或是在臨洮,柴生芳不管職務如何變換,唯一不變的是為民富民的理想和追求。黃土地養(yǎng)育的他,有著這塊土地所賦予他的厚重與堅韌。自從踏上定西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這塊貧瘠的土地。
“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倍ㄎ�,年降水量兩三百毫米,蒸發(fā)量卻在兩三千毫米以上。
能打開貧困枷鎖的,只有唯一的鑰匙——發(fā)展。
可是,發(fā)展靠什么?定西一沒資源,二缺資金。除了摸清底子,因地制宜制定發(fā)展路子外,當務之急,就是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招商引資上項目,打造資金集聚“洼地”,為地方經濟發(fā)展注入活力。
基于這樣的認識,“出門招商,回家下鄉(xiāng)”,成了柴生芳8年來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
“天下李氏出隴西”。一到隴西,柴生芳就動起了用“李氏文化”拉動經濟的念頭。當年,便從福建招來了“金鳳凰”——李氏文化產業(yè)綜合開發(fā)項目。今天,這已成為隴西旅游業(yè)的一塊金字招牌。
在安定區(qū),柴生芳積極推動,促進了中國定西西部汽車城、百森家居匯展中心、遠夢建材城等8個總投資近70億元的物流項目簽約落地。如今,這些項目已陸續(xù)建設,他播下的致富種子正在開花結果。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喊了多少年且形成共識、行之有效的東西,卻始終沒有惠及貧困地區(qū)�!痹谌沼浿袑懴逻@段話的柴生芳,為此先后6次赴京匯報銜接,終于使臨洮今年躋身“六盤山片區(qū)交通扶貧攻堅示范試點縣”之列。
兩年時間,臨洮將修建各類農村公路1119.9公里,而新中國成立后至現在的65年,全縣一共才硬化了400多公里通村道路。到明年底,臨洮將在全省縣區(qū)率先實現通村道路百分之百硬化。
責 任
——“我要跑遍全縣323個村子,把每個村的村情吃透”
盡管離省會蘭州僅90公里,但有著蘭州“后花園”之稱的臨洮縣卻一直頂著“國家級扶貧開發(fā)重點縣”的帽子。
新時期,扶貧開發(fā)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qū)”。如何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zhàn)?
2012年2月20日,省委召開大會,決定創(chuàng)新扶貧方式,在全省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
對此,一個月后,2012年3月19日,柴生芳欣喜地在日記中,密密麻麻寫了好幾頁感觸。
他敏銳地發(fā)現:“現在大家在一起,除了談本職工作外,都多了一份牽掛,什么我的聯系村行路難,他的聯系戶看病貴等等。往日不曾有過的情景,現如今卻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而且相互‘攀比’,各顯神通、各盡所能,變著法兒為聯系村聯系戶謀福祉。一場干部帶頭、全民投入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yè)就此在隴原大地拉開了序幕。”
他情不自禁地寫道:“雙聯行動,規(guī)模之大,覆蓋面之廣,行動之迅速,效果之好,受歡迎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貧困地區(qū)和特困家庭與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進入小康不再是夢想,長期困擾我的問題因此迎刃而解�!�
柴生芳全身心地投入了雙聯行動。
他聯系的村子是辛店鎮(zhèn)茍家山村。
海拔3600多米的茍家山村,掛在馬啣山的半山腰上,是臨洮縣北部最偏僻的村子之一。村里的地全是山旱地,靠天吃飯。2011年底,這里202戶人家,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多元。
2012年3月,柴生芳第一次來到茍家山村。
頭一次見這么大的領導,33歲的雙聯戶茍勝利非常緊張�?煽吹讲裆家黄ü删妥谒业臓€沙發(fā)上噓寒問暖,“沒一點官架子”時,茍勝利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家里6口人,共有18畝山地,10來畝種了馬鈴薯,其他的種了小麥,一年下來,收入不到1萬元�!辈裆寄托牡匕庵割^,幫茍勝利算賬。
茍勝利告訴柴生芳,自己的父母過世多年了,他和妻子既要伺候癱瘓了十多年的奶奶,又要養(yǎng)活生過大病、無法種地的哥哥,還要拉扯兩個上學的孩子,日子過得很是艱難。逢年過節(jié),他們才能吃點肉。
“地里能不能種些黃芪、黨參,種藥材收入好些�!辈裆脊膭钇垊倮竽懙負Q條“路子”。當年,茍勝利半信半疑地種了2畝黃芪、黨參,還養(yǎng)了幾只小尾寒羊。年底,藥材收入1萬多元�,F在,他的中藥材種植面積擴大到了8畝。
那次,茍勝利還請柴生芳幫他哥哥找個打工的活兒干,柴生芳爽快地答應了。很快,柴生芳就給茍勝利的哥哥找了一個建筑公司看管材料的活兒,一個月工資3600元。
在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后,柴生芳給包括茍勝利在內的茍家山村民開出了脫貧的“方子”——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調整農業(yè)生產結構。一是發(fā)展中藥材產業(yè),二是改良養(yǎng)羊品種,發(fā)展設施養(yǎng)羊,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
兩年多的時間,柴生芳到茍家山村11回。伴隨著他深情的腳步,如今,茍家山村的中藥材種植面積有1000余畝,全村養(yǎng)羊900多只,日子上了個大臺階,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去年,省委決定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如何把雙聯行動同深入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結合起來?柴生芳認為,其中一大關鍵點,就是改變過去扶貧工作底數不清、指向不準等老大難問題,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
當上縣長后,柴生芳的“頭把火”,便奔著“精準扶貧”而去。
扶貧開發(fā),這種打底子的事情,不太顯山露水,但卻是那種要咬緊牙關努力的沉重活計。柴生芳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敖衲辏乙鼙槿h323個村子,把每個村的村情吃透,建立精準扶貧機制�!�2014年初,臨洮縣扶貧攻堅大會上,柴生芳公開承諾。
一有閑時間,他就下鄉(xiāng),車能去的地方車去,車到不了的地方步行去。今年,他已經跑遍了全縣80%的村子。
一次,柴生芳到中鋪鎮(zhèn)下鄉(xiāng)。盡管已是5月初,背陰處積雪還沒有完全消融,山路崎嶇難走。鄉(xiāng)鎮(zhèn)負責人建議說,附近村子情況大體相同,最偏僻的王家溝村太遠了,路又窄,沒有必要去。
“下鄉(xiāng),就是為了了解貧困老百姓的真實生存現狀�!辈裆紙�(zhí)意要去。
一到村里,柴生芳遇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噓寒問暖,聊了半天。臨走,老人聽旁邊的人喊縣長,急忙主動上前,握住柴生芳的手緊緊不放,“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村里來的第一位縣長�!�
在實地調研中,柴生芳覺得,易地搬遷應作為山區(qū)群眾脫貧致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他勸說王家溝村全村148戶人家實行易地搬遷。如今,村里已經有111戶村民搬到了中鋪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附近。在整個臨洮,總人數高達5萬人的易地搬遷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實施之中。
為了解決貧困群眾“融資難、貸款難”問題,今年3月,臨洮縣與甘肅銀行簽訂了15億元的金融扶貧戰(zhàn)略協(xié)議,創(chuàng)新開展了以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和龍頭企業(yè)統(tǒng)貸統(tǒng)還、群眾分散使用的貸款模式。臨洮成為“全省金融扶貧試點縣”。
每次下鄉(xiāng)返程途中,柴生芳還會有意識地給工作人員“考試”——剛調研的村子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低保戶?
事實上,凡是柴生芳走過的村莊,他都把山川溝壑裝進了大腦。在柴生芳第28本工作日記的最后幾頁,有8張手繪的鄉(xiāng)鎮(zhèn)村組地圖,全是柴生芳走過的地方。
從山區(qū)的韓家寨子、曹家?guī)X,到坪區(qū)的宋家坪、嵐觀坪,再到川區(qū)的店子、楊家臺、白塔……臨洮縣玉井鎮(zhèn)19個零散的村落,被他用黑色中性筆清晰地“串聯”成了地圖。
日記本里畫的是線路,裝進大腦的是思路。柴生芳不僅僅是搞清村組的地理位置,關鍵是要準確做到因村施策、因戶施法。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將全縣鄉(xiāng)村分為示范村、潛力村,也就是強村、弱村兩大類,并提出了“強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的產業(yè)培育思路,給全縣323個行政村全部確定了主導優(yōu)勢產業(yè)。
在柴生芳的辦公室里,掛了兩幅“作戰(zhàn)圖”——《2014年臨洮縣產業(yè)示范村分布示意圖》《2014年臨洮縣產業(yè)潛力村分布示意圖》。圖上,臨洮縣每個鄉(xiāng)村分別都標記了形形色色的圖形符號。有的畫的是牛、羊、豬、雞;有的畫的是馬鈴薯、中藥材、高原夏菜、瓜果;有的畫的是花卉、苗木……
柴生芳用全新精準的“一鄉(xiāng)一業(yè)、一村一品”,向貧困發(fā)起了總攻,將一顆顆致富的火星,灑在了臨洮村民的心中。
真 情
——“忘我地為群眾謀福祉、謀利益,就會忘掉自己是個官”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辈裆冀洺S眠@類格言勉勵自己。
其實,他根本就沒有把自己當作官,更沒有把自己當“父母官”。他心中,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是為百姓排憂解難的“公仆”�!爱敼伲鸵獙W會忘我。忘我地為群眾謀福祉、謀利益,就會忘掉自己是個官�!彼f。
漫洼鄉(xiāng)三峴村,是臨洮縣東部最偏遠的山村。2014年4月29日,柴生芳帶著相關部門負責人到村里調研扶貧攻堅工作。他們先去村委會辦公室了解情況,走訪了只有20多名學生的村小學,然后坐上車,準備走訪農戶。
忽然,一輛摩托車停在了路中間,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一位30來歲的青年婦女雙手叉著腰,攔住了汽車。隨行人員還不知如何是好,柴生芳已經開門下車,急速朝青年婦女走去。
見她怒氣沖沖的樣子,柴生芳連忙問她是怎么回事。還沒等問清楚,在山坡上干活的一些村民也朝這邊跑來。一時間,男男女女,聚集了20來人。
一看來者不善,隨行人員急忙上前擋住�!霸蹅凕h的干部,哪有怕群眾的!”柴生芳撥開他們,走到亂哄哄的人群中,問大家有什么問題。
村民們七嘴八舌地嚷了起來。柴生芳放大嗓門說:“鄉(xiāng)親們,不要急!我就站在這兒聽。大家不要亂,一個一個說�!�
“村里的低保不公平,享受低保的人生活條件比我們還好�!�
“村民的退耕還林款,發(fā)放有問題。”
“修蘭渝鐵路拉沙子的補助款,分配不公開。”
“村支書連任十幾年了,辦事不公道�!�
……
村支書慌忙趕上前來:“你們這是胡說八道……”
柴生芳厲聲喝道:“讓大伙兒說話,你別插嘴!”
村支書訕訕地退到后邊,村民們一個個地訴說著心中的不滿,柴生芳認真地做著記錄,氣氛慢慢地緩和了下來。
“走,你領著我們到你家看看�!辈裆寂呐哪俏慌瓪庾畲蟮拇迕瘢迕駛兦昂艉髶淼叵蛏酱遄呷�。
走訪了三四戶村民后,柴生芳止住腳步,轉過身來,斬釘截鐵地說:“鄉(xiāng)親們,今天你們反映的情況,我都記下了。我馬上安排調查組來,按照程序盡快解決�!�
“以前鎮(zhèn)干部也來過,說的也挺好,可問題一直沒解決。你走了,就沒人管了�!贝迕駛儾环判�。
“我是縣長,能跑到哪里去?我還要來!”柴生芳寬慰著大家,揮手告別。
當天是星期五,一上車,柴生芳立刻給縣民政局局長打電話,說周末不能休息,立刻到村里核實情況。
第二天調查組就進了村,入戶摸底,召開村民小組會議,民主評議,三榜公示,重新確定了低保戶。
回到縣里,柴生芳就向縣委匯報,由縣紀委成立了調查組,立案調查村支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久,根據調查結果,漫洼鄉(xiāng)黨委調整了村支書。村民們沒有怨氣了。
“開門辦公、馬上就辦”,是柴生芳工作的一條原則。平日,只要他在,他辦公室的門始終敞開著。找他匯報的縣直、鄉(xiāng)鎮(zhèn)單位部門工作人員隨便進,來訪、上訪的群眾也隨便進。
來上訪的人,都有一肚子冤屈,一股子怒氣。不管信訪群眾哭訴,還是質問,柴生芳從沒有不耐煩地打斷過信訪群眾說話,也從沒說過一句類似“這件事我知道了,你趕緊回去”的話語。
每次,柴生芳都是先熱情地給他們讓座,像親人一樣給他們泡茶,然后認真地聽他們把心中的話講完。能當面答復的,他就依據政策、法律、法規(guī),耐心解釋;不能的,則要求相關部門調查核實,尋求解決辦法。
有的同志說,人來人往亂哄哄的,怎么工作呀!何不讓上訪戶找相關部門和分管領導?
柴生芳說,老百姓能找到我們門上,不容易,也是對我們的信任,怎么能隨便打發(fā)出去呢?開門辦公,就是要讓群眾能走進咱的門,找到咱的人。
那些反映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人,經常被他的坦誠、懇切、和藹所打動。他們說:“有了柴縣長對咱的這態(tài)度,不管問題解決沒解決,心里先不堵得慌了。”
一邊傾聽、一邊解釋,柴生芳聽到了群眾的疾苦,聽懂了群眾的期盼。對于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不管多難、多復雜,他都要去辦、去解決,而且辦起來不遺余力、實實在在。
去年7月22日,在岷縣漳縣6.6級地震中,臨洮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也遭受了災害。洮陽鎮(zhèn)雙聯村小洼山村組康進福的7間房子全塌了,住進了救災帳篷。地震后不久,柴生芳看望了他。
從此,柴生芳惦記上了這家人。去年國慶節(jié)前,他專門給洮陽鎮(zhèn)鎮(zhèn)長杜玲打電話,詢問康進福家的災后重建情況,叮囑她一定要幫助解決康進福無房可住的困難。
很快,在鎮(zhèn)里的幫助下,康進福一家住進了活動板房。入冬時,他又給杜玲打電話,落實康進福家的冬季取暖問題。今年4月,雨季來臨前,他再次詢問康進福家房子的修建情況�,F在,依靠相關政策的扶持,康進福終于搬進了新家。
臨洮縣洮陽鎮(zhèn)居民張文卓做夢都沒想到,2013年4月的一天,柴生芳來到他家,誠懇地說:“我要變百姓‘上訪’為干部‘下訪’�!�
前些年,因為城市道路建設拆遷,政府承諾給張文卓一套協(xié)議面積77平方米的安置房�?伤麖姆康禺a開發(fā)商手中拿到的房子,實際面積卻少了10個平方米,而且合同還存在欺詐行為。
看到柴生芳親自來家里解決自己的問題,張文卓多年冰冷的心融化了。當認真聽完他的講述后,柴生芳二話沒說,立即找到開發(fā)商過問,與相關部門一道商量解決方案。短短3個月時間,他反映多年的問題就解決了。
張文卓忍不住給柴生芳打了個電話,表達感激之情。令他沒想到的是,柴生芳就將他的電話記下了。今年大年三十,他意外地收到了柴生芳發(fā)來的祝福短信。
逢年過節(jié),柴生芳不僅僅是給張文卓發(fā)短信。許許多多與柴生芳原本素昧平生的干部群眾,在與他接觸過一兩回后,過年之時,都會提前收到他的祝福短信。
愛是一種心貼著心的情感。柴生芳對人民群眾的愛,就是這樣一種心貼著心的愛。他痛苦著他們的痛苦,歡樂著他們的歡樂。
清 廉
——“升官發(fā)財請走他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柴生芳做官多年,手中的權力,一塵不染。
去年,柴生芳四哥的兒子大學畢業(yè),托他找份工作�?傻玫降幕卮鹗�,讓孩子去考公務員,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如今,這個孩子在打工。
二哥的女兒、三哥的兒子,這兩年從日本留學回來后,均沒找到正式工作,柴生芳也都沒管。
不光是不管侄子們的工作,柴生芳的二哥、三哥、六弟至今都在老家寧縣務農。柴生芳在定西擔任縣級領導職務后,家里人也曾似乎看到了“希望”,和他商量,看能否幫他們安排個工作、攬上些活兒。
柴生芳拒絕了。
因為工作的關系,柴生芳認識老家的一些領導。前幾年,四嫂因為工作上的一件事情,想讓柴生芳給縣領導打個招呼、說個情。
柴生芳沒有答應。
82歲的老父親,每次從老家來蘭州,也是坐大巴車。
老人在老家住的房子,仍然是30多年前修的。有時,雨下得一大,還要拿臉盆接雨。鄉(xiāng)下的親戚、朋友來時,都會感嘆:“這是縣長的家嗎?”
柴生芳把對家人的愧疚壓在心底。他一直關心、幫扶著下一代刻苦讀書,鼓勵他們積極進取。2006年,兩個侄子去日本留學,一向勤儉的他將自己當年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20萬日元(當時約合人民幣近1.6萬元),給兩人送了個“大禮包”,一人分了一半。
“從政,要干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著眼點必須體現在一個‘公’字上�!辈裆荚谌沼浿袑懙�。
現在,柴生芳辦公桌抽屜的一個角落里,仍然有一沓上萬元的餐飲發(fā)票。剛開始整理他的遺物時,工作人員還以為,他沒來得及報銷。
可仔細一翻,他們傻眼了,這些發(fā)票的時間跨度從2011年到2014年——譬如在中央八項規(guī)定前的2012年,“1月12日,蘭州的一張餐費發(fā)票,2040元;6月27日,810元;9月7日,265元……”顯然,在柴生芳眼里,這些都是私人請客的飯錢。
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一種無聲的表達。
2011年,柴生芳在安定區(qū)任區(qū)委常委、副區(qū)長時,他的寶貝女兒甜甜誕生了。42歲得女,喜出望外的柴生芳趁一個周末,在蘭州為“千金”辦了“滿月酒”。他只請了親朋好友,沒有請司機,沒有請秘書,沒有請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區(qū)里有幾位政府部門的局長聞訊后,要來參加,也被他婉言謝絕了。
當時,家人覺得他太沒人情味了,還與他發(fā)生了“爭執(zhí)”。柴生芳忙笑著向他們解釋,上班后,一定補請。但后來,就沒有下文。
2011年9月,柴生芳剛到臨洮不幾天,有人給他的司機說,跟領導打過招呼了,在車上放了一件小禮品。結果,柴生芳很嚴肅地批評司機,并“約法三章”:“從今往后,車上絕對不容許放別人送的禮品�!�
自此,他車里的后備箱,常年只放著四樣東西:雨鞋、雨衣、草帽、鐵茶杯。
柴生芳堅持開門辦公,還有一個原因,送禮的人進了門就不好意思送東西了。有的人進來,想把門關上。這時,柴生芳都會急忙阻止,并用他習慣性的大嗓門喊道:“有啥咱們商量,沒啥見不得人的�!比ツ暧幸淮�,有人拿了兩條煙,柴生芳硬是搡了出去。
“隨便收受別人東西,老婆,咱們就離婚�!辈裆紩r常地對妻子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人只要健康、快樂就好。
今年春節(jié)前,小區(qū)門房的師傅告訴妻子,有人給他們送了兩箱水果。當柴生芳從電話得知此事后,讓她趕緊送回去。結果,門房的師傅一個勁抱怨:“放在這里,咋辦?”
一路求學,柴生芳的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工作后,他在省委分了一套房子。到現在,家里仍有40多萬元的外債沒還清。
按照時下一些人的眼光,柴生芳有著很多“發(fā)財”的條件與機會,他完全可以“脫貧致富”。
“升官發(fā)財請走他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薄皩幙汕遑氉詷罚豢蓾岣欢鄳n�!薄靶倏恐�,大勝靠德,常勝靠人,久勝靠修。如同掃地,常掃常有,常掃常新�!薄谌沼浿薪洺S眠@樣的格言來告誡自己。
“如果我愛財,我就不從日本回來了。”他一直對別人說。
柴生芳為官做人的標準很高,但是在個人生活上,他的標準卻很低。
柴生芳走時,工作人員給他整理遺容,驚訝地發(fā)現這個縣長的右腳襪子破了一個核桃般大小的洞。他們找遍了宿舍,也沒找見一雙完好的襪子。
柴生芳一向穿著“寒酸”。平日,他穿的,就是一套西服、幾件夾克、幾條褲子、一雙皮鞋、一雙運動鞋。西裝袖子破了,他還會讓家人找個裁縫補一下。
這些年,他與家人兩地生活期間,一直吃在食堂,住在辦公室。
出差在外,他吃飯也非常簡單。今年以來,臨洮縣扶貧辦主任和柴生芳到省扶貧辦協(xié)調過十多次扶貧項目。好幾次,他都想好好請縣長吃頓“大餐”,可最終,柴生芳只和他在蘭州吃過3頓飯,兩次是牛肉面,一次是快餐。
今年1月的一天,柴生芳到北京,約留日同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在省政府駐京辦事處見面,希望這位同學助他一臂之力,為臨洮的文化事業(yè)做些事情。話越談越投機,不覺已是中午,柴生芳請杜曉帆吃飯。
一人一碗面片,外加一盤甘肅特產釀皮,就是柴生芳“招呼”許久沒見的老同學的飯菜。同行的人覺得在省政府駐京辦事處的包廂里,吃這么簡單的飯,甚是難為情,一再向服務員解釋。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痹谌沼浿校裆继匾獬浟嗣鞒谥t的這首《入京》詩,以表自己的堅貞情操。
呼 喚
——“爸爸去哪兒了”
對職責的忠誠,對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對人民的奉獻,對信念的恪守,讓柴生芳激情四溢。幾乎馬不停蹄的他深知,他虧欠家人的太多了。
2006年,新婚不久,柴生芳就奔赴定西。從此,便與在蘭州工作的妻子祁雪麗聚少離多。
他太想她和孩子了。妻子坐出租車,他提醒她要注意安全;妻子身體不好,他叮囑她多吃水果。自打用上微信后,他老給妻子發(fā)養(yǎng)生、育兒的知識。去世前一個多月,他幾乎每天都用微信發(fā)給妻子一大捧艷麗如火的玫瑰,祝福她開心快樂每一天……
女兒3年前出生時,柴生芳請了他在定西工作唯一的一次假。7天時間,從早到晚陪護著愛人,連胡子都顧不上刮。
柴生芳的手機里,珍藏著女兒平日嬉戲時的許多照片和視頻片斷。出差途中、吃飯間歇……他老是忍不住欣賞這些圖片,然后給身旁的人“炫耀”愛女多么可愛、多么懂事。他還得意地告訴他們,雖然他見女兒次數少,但一到家,女兒更喜歡黏他。
每次從定西回家,柴生芳第一件事就是沖到女兒面前逗她開心。他會有點溺愛地讓女兒爬在他身上,然后將孩子高高地舉到空中,也會陪孩子搭積木、講故事、玩游戲……
飯后,一家三口常去附近公園散步。他總是抱著女兒親了又親。有時,還會趁著旁邊沒人時,將瘦弱的愛人背在身上。在柴生芳的指揮下,一家人會圍成小圈,唱起“熊爸爸、熊媽媽”,跳起韓國的小熊舞,其樂融融。
1996年,柴生芳在省考古所工作時,母親突發(fā)疾病去世。因忙于工作,未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的他,傷心不已。結婚后,他經常將老父親接到蘭州,讓愛人伺候著。
只要回到家中,他都會打來洗腳水,用手試好水溫后,把父親的雙腳放進去,一邊慢慢地搓揉,一邊和父親拉家常。
自古忠孝難兩全。柴生芳好幾本工作日記的扉頁上都寫有“父愛如山”四個字。字跡很粗,看得出來,是他一遍又一遍描畫的結果。
但是,柴生芳不僅僅是兒子、丈夫、父親,他的血管里,還流淌著對腳下這片大地深深的愛。在他的生命中,工作已然成為本能。
今年8月4日,他在北京出差時,感到身體不適,到醫(yī)院檢查,發(fā)現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醫(yī)生建議立即治療。可他停不下腳步,像一團火,為自己心中的使命熾熱地燃燒著……
直到8月15日那個黎明。那天一大早,柴生芳原本去辛店鎮(zhèn)開民主生活會,但一向守時的他到點卻沒有出現。7時40分,感覺不對的工作人員打開房門,柴生芳的生命之鐘已經停擺了。
他太累了,太累了!
他還有那么多不舍——幫助全縣11.21萬貧困人口率先脫貧;明年改造完城區(qū)那些坑洼不平的主干道路;10月底完成集中供熱,讓全城居民過上一個溫暖的冬天……
他又怎么舍得深愛的家人?
“爸爸去哪兒了?”在告別儀式上,女兒掙脫親人的懷抱,湊到柴生芳的遺像上,輕輕地吻著他的臉龐。
今年6月,女兒都3歲了,可因他一直忙于工作,一家人還沒有一張全家福。原本柴生芳允諾,那個周末,也就是8月16日,一定會回去照的。現在,這張合影成了永遠的奢望。
柴生芳曾經對妻子許諾,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帶著她和孩子好好出去游玩一下�,F在,連這個小小的愿望都成了永遠的遺憾。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對他82歲的老父親來說,情何以堪?
誰將老百姓舉過頭頂,老百姓就把他揣在心里。柴生芳用無私的心底,換來了干部群眾對他的親近、敬重、佩服和信服。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后,臨洮整座縣城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趕往殯儀館吊唁的人絡繹不絕,成千上萬的人在呼喚著同一個名字。
八里鋪鎮(zhèn)80歲的牟正孝老人專程趕來,在他的靈前叩頭上香,不為別的,只因為“他是個好官,給老百姓做的好事多得數不清”。
上訪十多年的梁玉蓮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老是“大姐長、大姐短”的柴生芳生命怎么會戛然而止?她給柴生芳送去了花圈,以表哀思。
靈車經過的街頭,有人打出了黑色橫幅——“柴縣長,一路走好”“人民的好縣長”“柴縣長,臨洮人民不會忘記您”……
時隔多日,記者采訪時,許多干部群眾提起他,還是熱淚長流、哽咽難言。他們都說,總覺得他沒走,好像還活著。
是的,大愛永生。哪里有比寫在人民心里更悠久的歷史,哪里有比立在百姓心頭更堅固的豐碑?
9月18日,他走后的第35天,俗稱“五七”,又一個祭奠的日子。
當親人來臨洮為他掃墓時,墓地前,已有一些不知道姓名的人送來了一束束鮮花……
是懷念,是追思,更是呼喚。
“此木生芳�!辈裆荚诙ㄎ髌陂g,記了30本工作日記,每本扉頁上都寫下的這4個字,不僅是對自己名字的詮釋,更是內心的獨白。
現在,他枕著臨洮縣東山那一面寂靜的山坡,永遠不走了。柴生芳的墳塋,正對著臨洮縣城,仿佛他在天際對這片熱土的深情回眸。